云视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yunsp.org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连日来,位于江心沙农场的大华种业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种子通过机器光选、风筛后,从传送带源源不断地流入包装袋中。大华种业南通公司总经理徐辉介绍,结合海门气候及春季农业生产特点,该司专为稻农配制早熟晚粳、迟熟中粳等水稻种子。“其中,自主培育的‘扬农香28’和‘香缘99’,产量高、抗倒性好。” 作为全国常规稻麦种子产量、销量最大的种业企业,该公司年前就与部分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签订了水稻供种订单,供应量达200万斤,确保疫情春耕无忧。江苏农垦集团南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忠介绍,公司与大华种业联手,配套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子生产条件,“旱涝保收”繁种基地全面建成,种子生产全程不落地,收割后直接通过烘干入库,全程机械化。 类似大华种业等一流种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助力南通粮食单产、总产弯道超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张军介绍,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南通,粮食良种覆盖率95%以上,粮食生产连续“十四”年增长。目前,南通人均占有粮食515公斤,高出全国水平6.6%。主粮自给率一直保持100%,水稻单产水平持续处于江苏领先地位。 市作栽站站长郁伟提供了这样一份亮丽成绩单:去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04.2万亩,总产能340.1万吨,为“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品种布局结构向优,水稻10万亩以上品种5个,面积210万亩,占比80%;其中,“南粳9108”“南粳5055”两个品种面积达147.4万亩,占优质食味水稻总面积70%。小麦10万亩以上品种10个,面积210.3万亩,占比73%。 繁种规模基本稳定,令人欣喜。目前全市已建成海安大公、如东掘港、苴镇、马塘、如皋江安、长江等乡镇,以及南通农场4大良种繁育区。小麦繁种面积3.6万亩,繁种总量1500万公斤;水稻繁种面积1.9万亩,繁种总量950万公斤,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采集种业“芯片” 实施种业创新 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如皋薛窑基地,珍藏着一座种子圣殿。这里保存着7680余份丰富多样的作物种质资源,它们来自五湖四海、穿越千年,静静伫立,等待着种业专家的召唤。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该所所长张一峰如数家珍:品种包括玉米、豆类、麦类、水稻、甜瓜、蔬菜、苗木等。糯玉米、食用豆、甜瓜、裸大麦,为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保护作物,蘘荷为省级作物种质圃保护作物,目前已经建成了“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基因库”“豆类种质资源库”等多个种质资源库(圃),对核心种质资源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库;筛选出了“通系5”“T2”等一批骨干种质资源,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通本地种质资源基础上,沿江所研发的“通豆6号”,成为江苏推广面积最大的鲜食大豆品种,以及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主推品种。育成的“苏裸麦2号”元麦品种,是近几年中全省唯一通过省级定名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逐步应用于玉米、甜瓜等作物。沿江所构建了全球第一张糯玉米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明确了与鲜食蚕豆籽粒品质、春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并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了蚕豆基因芯片;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甜瓜高密度遗传图谱,获得了与果实品质相关的遗传位点及基因。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实现了“精准育种”。副所长刘建说,自2000年以来,该所自主育成通过审(鉴)定品种96个,转让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9个。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介绍,濒江临海的独特位置,赋予南通丰富种质资源。持续加大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力度,我市建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场)5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库19个。糯玉米、食用豆、甜瓜、裸大麦、蘘荷以及海门四青作物等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狼山鸡、如皋黄鸡、东串猪、沙乌头猪、海门山羊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建成国内唯一暗纹东方鲀原种场和长江刀鲚、中华鲟、扬子鳄、松江鲈鱼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库。 百年原种慢养 寻回失去的味道 狼山鸡,原产地如东,原名“岔河大鸡”“马塘黑鸡”,是我国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地方优质鸡种,历史上因集散地在南通狼山附近而得名,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2008年,如东县狼山鸡种鸡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保种场。为了让一代代南通游子、饕餮食客,寻回百年原种狼山鸡鸡香浓郁、肉质鲜美的味道,保种场黑羽鸡采用家系保种,2022年已是家系继代繁育的第13年。 与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了保种场对狼山鸡进行保种和选育类似,我市70年代,又建立了保种场对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如皋黄鸡、东串猪和沙乌头猪进行保种和选育。经过长期的努力,畜禽品种资源遗传性状稳定,体型外貌特征一致,狼山鸡等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目录。 由市领导牵头实施的“通农三宝”项目,功不可没。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对白山羊、狼山鸡和东串猪保种场进行专项补贴。围绕“通农三宝”的市场营销、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养殖户各类奖补,全面展开。 如皋市出台意见,规定了市、镇、村三级现代畜牧园区,如皋黄鸡栏存达到10万只、5万只、2万只的投资主体,分别奖励20万元、6万元、1万元。海门下发意见,划定东灶港等11个乡镇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保护区,对饲养纯种海门山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和奖励。从2015年起,如东财政每年补贴狼山鸡保种场30万元。 各资源场分别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合作或协作关系,对保种过程中选种选配,测量的方式、方法,记录表式的设计等进行全方位指导。2012年8月,狼山鸡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禽白血病的净化,有效排除病毒的干扰,提高淘汰的准确性。目前,我市各畜禽品种资源保种数量稳定,本品种特征明显,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稳定,产业发展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 为了保种而保种,保护之路越走越窄。专家认为,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创建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吸引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发挥地方畜禽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畜禽品种资源群体迅速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品种。 建成繁育体系 创标准者得市场 被誉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最近几年在江中已难觅踪影。然而在中洋集团,数十万尾鲥鱼、河豚欢快游嬉的身影,孕育着“长江三鲜”复苏的希望。创标准者得市场,保护长江三鲜和长江特有动物种群,企业大有作为。 中洋集团现有野生纯种长江河豚亲鱼6000尾,是世界上现存野生亲鱼最多的亲鱼库。年繁殖鱼苗数量近1000万尾,年养殖成鱼超过550万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河豚鱼养殖基地。影响长江野生河豚人工养殖和消费的最大障碍就是有毒。经多年攻关,南通长江河豚经江苏省卫生疾病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确定为无毒级河豚。由此诞生的南通长江河豚《暗纹东方鲀》等四项国家标准,把无毒河豚和有毒河豚分开,一举扭转了多年来河豚有毒论,从而为中国河豚大规模养殖、消费和出口铺平了道路。目前,连续多年向长江投放经过露天池自然野化过的鱼苗已初见成效,长江下游野生河豚嬉水的欢快场面时有所见。 在部分特色种质资源持续衰退、水产原种资源过度开发、部分优质种类处于濒危、灭绝或已不能形成资源量的背景下,“长江三鲜”的保护意义重大。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淑芳介绍,切实加强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推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扶持建设水产原良种场和现代渔业苗种基地,引进和选育名特优品种等措施,提高了水产苗种质量,促进了水产种业发展。 除中洋集团建成国家级河豚原种场外,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国家级紫菜种质库、海安市仇湖等6家省水产良种场全面建立,全市拥有海水育苗场255个、淡水育苗场102个,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四大家鱼”等主要养殖品种基本实现良种化生产,先后突破长江鳜、赤眼鳟等品种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示范推广河蟹、 青虾、罗氏沼虾等名特优品种。 “四大家鱼”,除满足本地养殖和增殖放流需要外,还销往南京、苏州、徐州等地。2020至2021年度全市紫菜育苗面积23.9万平方米,栽培面积11.9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70%左右。2019年河蟹育苗场140家、育苗量147吨,扣蟹育苗场738家、育苗量1077吨。如皋拥有观赏鱼养殖合作社、渔业龙头企业等3家,养殖大户85家,营销大户65家,年均总产值2亿元,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苗种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技术人员缺乏、科研与生产脱节难题仍在。加强水产苗种企业的扶持,加强长江珍稀鱼类的保护,加强南黄海优势种的保护,水产种业保护持续加强中。 种业科技创新 依法推进振兴 开展农作物品种创制选育关键技术推广和集成示范,我市加大种质资源创新等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将“优质高效多抗宜机品种选育、农作物品种创制”等项目,列入基础研究和社会民生科技计划的支持领域,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种业科技创新”专项,加强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等全链条创新,这是南通市科技局贯彻落实打好种业翻身仗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的创新之举。 “根据《种子法》、《种子条例》等相关内容,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开展种业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我们责无旁贷。”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年联合市财政局组织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开展农作物品种创制选育、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推广和集成示范,项目指南中明确将“优质高效多抗宜机品种选育、农作物品种创制”,列入科技局基础研究和社会民生科技计划的支持领域中,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计划项目对基础科学研究、民生科技事业培育的核心引领作用。 近3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种业科技创新的项目共计26项,支持经费约200万元。争取到省级科技支撑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及品种后补助项目8项,获省财政补助经费260万元。争取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现代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重大新品种创制等省级项目,每年获补助资金约500万元。围绕地方优质种质资源,提升地方品种防御水平方面,区级财政在政府专项资金中安排约1100万元给予扶持。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与科技推进种业振兴“一体两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964人次,检查种子等农资生产经营单位708家。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彭泽兵介绍,粮安天下,种筑基石,支队在全市组织开展农作物种子和植物检疫专项执法交叉检查,重点抽检了水稻、玉米和大豆种子,涉及市面上主要的南粳晶谷、南粳5055、南粳9108等品种,截至目前,全市共抽取种子、农药、肥料产品180个批次,检测合格率保持稳定。 同时,持续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和专项抽检,有效地维护了种子市场秩序。全年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种子春秋冬季专项执法检查等,出动执法人员约9800人次,检查种子生产经营单位5000余家。严格扦样程序,开展种子监督抽检,共抽检1900余个种子样品,涉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等农作物种类。6年来,全市共查办种子违法案件70起,涉及违法所得16.2116万元,货值金额41.415万元,没收种子7931.032公斤,罚款117.5602万元。 种业振兴联盟 激发创新活力 打好种业翻身仗,创新永远在路上。有识之士建议,建立由教学、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加设区市以下的推广部门组成的种业振兴联盟。世界粮农组织建立了很多有关种子方面的联盟,推动种子的发展,其中不乏基地的成员。种业振兴要落地生根,基层推广部门是关键,成立联盟,有效避免“头大脚小”,种业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让基层推广部门积极参与到种业振兴大业中去,可以展示种业发展的成果。水稻南粳“9108”“5055”等优良品种在南通水稻生产大面积应用与推广并取得成效,市县镇区农技推广队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研企业推广互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机制,发挥各方优势,抱团发展。 同时,创新提高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率顶层设计。加强对国家级、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圃)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对濒临灭绝的地方种质进行抢救性收集。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并建立各核心种质专属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和二维码识别标识。建立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动态检测体系、种质资源数字化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地方特色品种发展,加快地方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苗木盆景等的繁育与开发应用力度,实现地标作物产品标准系列化,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花、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种质基因保存圃,收集保存地方特色品种,加以提纯驯化、繁育更新,壮大种群数量,并引导农民适度推广种植。 激发种业企业创新活力,至关重要。利用国家种业基建、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平台,加大对种苗企业在育种技术、设施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劲的种业企业。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内种业企业涉足农资领域,开展对外服务贸易,鼓励走出国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南通日报) 文章来源:南通日报![]()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