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信息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对印反击战老兵讲述作战经历:烈士鲜血染战旗,英雄功臣铸军魂

2022-09-16/ 晋城信息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对印反击作战的点滴记忆王志恒查库夜战树典范1962年11月19日8时许,33团2营从邦迪拉南都康帕尼沿一条山间小道向
途虎养车IPO,流血之后如何造血? - 新浪财经

对印反击作战的点滴记忆王志恒

查库夜战树典范

1962年11月19日8时许,33团2营从邦迪拉南都康帕尼沿一条山间小道向西南方向追进,经10多个小时侦察前进,来到比利山口西北侧,俘虏了一个尼藉厨师,供称比利山口南6公里处有一个兵站叫查库,营长边志杰判断,兵站可能有印军逃兵或援兵停留。

查库位于比利山口南6公里的一条山梁的鞍部,山梁东北西南走向,两旁坡陡谷深,有房屋2O多间,一条公路绕山梁东侧可到鹰巢山口,南可到伏特山和提斯浦尔。

印军援兵67旅第8廓尔喀联队第6营,行至新川得知第三营在登尕威利遭我三营打击,即回逃至此宿营,他们估计中国军队最快2O日中午才能到查库(俘虏口供),故只构筑简易工事,将主要兵器(30挺机枪,6门81迫击炮,3门87.6加榴炮)配置在查库东北侧高地,忽视了西北侧方向的警戒。

33团2营是七天五夜长途迂迥的前卫营,在六战六捷中,他们攻波辛,打嘎拉,战拉干,攻登班,夺桥断路五战五捷。连续四昼夜行军作战,累计休息不足10小时,只在修配厂吃过一顿热饭,多以炒面充饥,冷水解渴,当日又经10多个小时追击,部队已极度疲劳。获悉查库有敌情,遂决心连夜向查库追击,经简短动员准备,即于23时左右按五连,营部,四连,六连,机炮连顺序向查库开进。

五连以副连长胡朝勤率9名精干战士为尖兵班,要求侦察前进,两小时内追至查库。部队在漆黑的林间小道经4个小时摸索才接近查库,这时尖兵报告,查库西北角独立房内有火光,房外左侧有一哨兵,该班隐蔽接近,在距其数米远时被发现并开枪射击,尖兵当即将其击毙,房内9名印军闻声而出,企图抵抗,均被击毙。接着查库东北侧的81炮和步机枪盲目射击,这时五连一面向营报告,一面组织进攻,营部率四连也迅速投入战斗。当时印军设在南北山头上的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封锁部队前进道路,五连三排长命令七班长呼荣碧从右边乘夜暗插过去,突入印军阵地,打他个中心开花,呼荣碧率8名战士用冲锋枪手榴弹一阵猛打猛冲,冲击时,呼荣碧因夜暗掉到5米深沟摔晕,清醒后忍痛爬上沟口,率领战士们继续向前冲打。发现一辆坦克和40辆汽车卡在路上,还有200多人企图南逃时,呼又奉赵土成副营长之命率12名战士抢占公路左侧的山头,以火力切断印军逃路。当汽车发动时,呼荣壁高喊一声"打",击毙了8个敌人,其他人见势不妙,有的钻到汽车下抵抗,有的向森林中逃跑,呼荣碧率战士们猛冲下山,歼灭了这股敌人。

五连连长任玉宽率一排冲入查库内,见左侧山坡上有3挺机枪向我射击,遂令一排隐蔽前进,抵近射击,打掉敌人火力点。一排消灭西山坡上火力点后,又向东北侧高地发起进攻,这时任连长冲上公路,突然有两个印军扑到他跟前,他与敌人扭在一起搏斗,用手抢击毙一名,但被另一名用刺刀刺入胸膛,他强忍痛疼,又打死一名,最后倒在血泊中。指导员由成林看到公路上的坦克向我射击后,即令六0炮班长陈显学用火箭筒打掉坦克,陈显学在战友兰序尚配合下,连发3弹,炸毁了坦克。边营长看到五连堵住南逃之敌后,即令四连投入战斗。四连副连长肖世荣率三排从连主力左翼,向印军东北侧停车场迂回前进,连主力打入查库,协同五连作战。

5时40分,三排控制了停车场,切断了敌北逃之路,这时敌人大部退至炮兵阵地附近,三排一阵猛打猛冲占领了炮兵阵地。四连主力在连长冯元庆指挥下,沿北侧洼沟进至公路北侧,火箭筒班长曹怀文,向停在公路上的弹药车连发两弹,击毁了7辆弹药车,战后荣立二等功。连主力趁势冲过公路,进至距印军宿舍10多米时,敌人约100名从屋内冲出,一二排经猛烈射击,敌人慌作一团,退回宿舍,四连乘势冲上高地,消灭了房内印军。五连打掉敌17个火力点后,也于6时从南向北攻上了高地,20日上午7时,战斗结束。这次战斗,共歼敌221人,(击毙157,俘虏64)击毁坦克一辆,汽车7辆。缴获坦克1辆,汽车76辆,火炮4门,机枪35挺,步枪193支和一批军用物资。我方共伤亡27人(亡12人),敌我伤亡比为82:10。战斗结束后,二营奉命停止追击,搜歼残余印军。查库夜战被总参树为对外作战典型战例。

11月21日,2营机炮连班长李开生和战士胡亮等7人,从邦迪拉至查库运送物资至多隆桥附近时,迂到印军南逃的48旅马德拉斯第一营300余人。面对众多敌人,李开生等同志临危不惧,斗智斗勇,以猛打猛冲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和敌人周旋,后在31团2营参谋康德心和副连长王文保等29人配合下,经1个多小时战斗消灭了敌人。毙敌少校以下38人,俘敌88人,迫敌中校营长以下118人投降,我仅伤3名战士。缴获200多条枪和一批武器弹药,战后李开生同志荣立一等功。这次战斗被总参列为对外作战以少胜多典型战例。

查库战斗是62年对印作战最远之点,距传统习惯边界线伏特山仅15公里,在夜深人静时,战士们可清楚看到提斯浦尔的火车灯光,隐约听到汽笛声,在二营住查库清剿期间,军区赵文进副司令员曾到一线视察,团侦察排还去伏特山进行侦察。11月21日,我们从收发报机中得知我国政府已宣布停火后撤,28日我们完成清剿任务后沿原路后撤至都康帕尼继续清剿,掩埋印军尸体。当时邦迪拉南河谷周围,青山绿水,气候温和,但到处散发着印军尸体的腐臭味。12月5日,我们隐蔽森林中,见证了印度几十辆插着绿旗的救护车,以红十字会名义接回了他们的伤俘。12月8日,我营奉命从邦迪拉步行后撤。

停火后撤还枪弹

1962年11月21日,33团2营在查库战斗结束后,正组织部队打扫战场,在周围森林中搜剿残余敌人。这时从营部收发报机中得知我国政府已向全世界宣布停火,而且声明,9天后即12月1日全线后撤,边界恢复到1959年双方控制位置。随后我们才接到上级停火后撤的命令。当时在前线的干部战士,对停火表示理解,但对后撤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我们走了七天五夜,吃了那么多苦,牺牲负伤了那么多战友,仗也打得很漂亮,还没有打到传统习惯线,怎么能后撤呢?有的战友甚至说,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土,怎么又让给印度呢?

当时部队确实想不通,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有执行。据说西方一些国家也弄不明白,英国认为这是战胜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说中国政府的声明让他们大吃一惊,苏联认为中国政府是迫于国内经济困难的压力等等。就连战前傲慢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接见中国驻印大使时也问,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认为中国是阴谋,但表示遵守停火。当时世界哗然,大惑不解。

11月28日,二营奉命后撤至邦迪拉南都康帕尼清剿。12月8日,全营奉命从邦迪拉步行后撤,部队当时又议论,我们打了那么大的胜仗,缴获了那么多汽车,现在返回还要步行,不知是什么原因?一些连排干部也有怨气。对此上级不作解释,大家只有忍耐坚持,服从命令。第一天我们撤行到德让宗,看到一百多门大炮,一百多辆汽车,几千条枪和许多箱弹药及一大批军用物资,排列整齐,摆在公路右边一片平地上。据说这是交还印度的,当时有的战士就发问?我们在邦迪拉看到交还伤俘,怎么连武器弹药也交还,真不好理解?有的干部给大家解释这是外交斗争的需要,有的说这是中央军委的战略安排,还有的开玩笑说这是"三国的七擒猛获",我想这肯定是国家安排,总有道理。以后从国家声明看那是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体现我国的诚意。同时体现我军胜利之师,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的大度。因为我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也需要这样做。正如毛主席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打则已,打就打出个威风来,至少要保持边界30年的和平。根据国家五主动的指示,第四天我们翻越海拔4700米的西山口,撤回到一个月前从这里出征的达旺古城。

部队在达旺休息了三天,观看了中央慰问团总政歌舞团表演的节目。

12月16日,我们背上在邦迪拉每人发的缴获印度的黑粗毛毯,(回到驻地后,上级又将毛毯收回)沿公路经6个多小时攀爬来到棒山口的肖,在这里寻找战前存放的被子和毛毡,然后乘车返回原住地拉孜。一路上受到藏族同胞热情欢迎,特别是经过泽当时,一些领导还去烈士陵园悼念看望了长眠的战友们。经过日喀则时受到地方政府和藏族同胞夹道欢迎,他们载歌载舞,同庆胜利。12月23日我们二营第一批回到拉孜,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盛情欢迎,不少藏族同胞看见我们就竖起大姆指,金珠玛米雅古都的赞扬声那几天常可听见。

英雄业绩光照千秋

60年前,发生在喜玛拉雅山南麓那场举世瞩目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虽然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历史的天平中非常沉重。它是在年轻的共和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历史时期,对外一次振军威,振国威,雪国耻的漂亮之战。它使中印边界保持了5O余年的和平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国际关系争取了时间。如今战火的硝烟虽已远去,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逐渐淡出人们的印象,但对我们亲历那场艰苦卓绝战争的老兵来说,它是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支数千人的部队,为了捍卫共和国领土的完整,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前赴后继,指到那里,打到那里。在断供,断炊,断水,断路的生命禁区,十战十捷,干净利落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全胜之仗,全师无一人被俘,无一人失踪,无一枪丢失,这在古今中外的作战史上是个奇迹,也为我军争得了荣誉。反击作战的胜利再一次证明,红军第11师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忠勇老实的部队。同时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不可战胜的!

烈士鲜血染战旗,英雄功臣铸军魂。当我们安享清闲,儿孙绕膝,对酒当歌,漫步公园,品偿美味,游山玩水时,决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战友们。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民族英雄,他们将永远载入史册。每当我想起那些在我身边倒下的排长,连长和战友们,我的心就为之一振。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他们,向英勇阵亡的将士们致敬,默哀。愿烈士英名万古长青。

在那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敢打必胜,冲锋陷阵,为国杀敌的功臣群体和个人。我所在的33团是三等功团,三营是三等功营,七连丶八连是一等功连,四连丶五连是二等功连,六连,九连丶通讯连,机炮三连是三等功连,还有一批功臣排和班。特别是个人有六个一等功臣,他们是黄绪林,呼荣碧,杨若全,田景坤,李开生,钟银富。不论是单位和个人,他们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生死关头,把不可能变成英雄的壮举,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果敢地选择了冲上去的行动。他们铸造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必胜,勇往直前,敢于亮剑的军魂。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向他们学习致敬。

军号声已远去,戎装已压箱底。我们当年的青春年华已留在雪域边关,我们的汗水曾洒在火热的军营。如今我们参战老兵们多数已年愈古稀,进入耄耋之年。但我们的心永远和军营相通,我们的情仍系着边关,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黄金岁月和长眠的战友。为此用我拙笔粗文把多数亲历的往事记录下来。我的点滴记忆,大部分是亲身经历,一部分是耳闻目睹当年老首长,老战友的回忆,因为他们曾和我一起战斗工作多年。

仅以此感言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

仅以此感言怀念已作古的老连长,老营长,老团长!

仅以此感言献给为国征战的战友们!

烈士英名永垂千古!

英雄业绩光照中华!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志恒:陕西蒲城人,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1961年入伍,在部队服役22年,历任班排长,干事,股长,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过藏北平叛,中印反击战和中尼边界勘察定界,多次受奖评五好战士。1982年转业到陕西农科院,后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作者:王志恒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