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宣传册设计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下面几期,我们来欣赏一下鲁本斯的学生们的画作。 先是雅各布·约丹斯(JacobJordaens,1593-1678年),其《萨蒂尔与农夫》主题取材自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故事。前景右处,半人半兽的萨蒂尔接受农夫的邀请来到他们家中,但他突然从桌边站了起来。责备坐在左侧的农夫,因为农夫把他的粥吹凉了;而早前农夫和萨蒂尔结伴回家时,农夫却用同样的手法取暖。农夫吹出的气“又冷又热”,这一用语目前仍然十分流行,意思是说一个人立场不坚定,不值得信赖。 《萨蒂尔与农夫》雅各布·约丹斯,1621年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藏 然而,画中人物的表情看上去并不严肃。农夫家对半兽人的态度感到非常惊讶,农夫丰满的妻子停止了进食,看起来似乎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她的孩子对萨蒂尔毫无兴趣,反而淘气地看着观众。满面皱纹的祖母坐在藤椅中,藤椅的顶棚则将她罩在一片阴影中,老祖母的形象同下方面色红润的年轻农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桌下的大狗和傲然站在祖母椅子上的公鸡看起来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 画面的视平线位于农夫的脚边,因此画面中乡村人物的形象要高于观众的视野,这种布局赋予了画中人物只有贵族人物才具备的特质。作为普通人,他们的座次都是按照一定社会秩序排列的。约丹斯对农夫家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非常贴合人性,从农夫家人不加修饰的举止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流露出的自然本色,这种自然本色强烈地吸引着自认为拥有更好教养的城里人。 《丰收的寓言》雅各布·约丹斯,1623年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藏 毫无疑问,《丰收的寓言》是雅各布·约丹斯最重要的画作之一,大约完成于1623年,正是画家事业的高峰期,他已经摆脱了年轻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的笨拙感。 不论是着眼于画中人的躯体构造、表情,还是着眼于人物富有节奏感的排序或姿态,当我们徜徉于奶油般顺滑、自信的笔触或是沉浸在金色光芒和半透明阴影之间的互相轮替时,或者是当我们被斯尼德斯(FransSnijders,1579-1657年)绘制的丰富多彩的水果盛宴所吸引时——我们便能感受到画面中处处彰显的和谐感,令人印象深刻。 人物形象和真人等大,地面的景色却只能依稀可见;裸体女子身边的人物仿佛雕刻过的饰带一般罗列在她的两侧,从后面看去,这位裸体女子的站位略微偏离中心,对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女子的裸身像洒上强光的同时,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她雕塑般的姿态第一眼看上去给人一种冰冷的石头之感,但她肌肤呈现的金色光芒却让人完全忽略了这种冷冰冰的感觉。 画中的女子四周环绕着女伴和半兽人。女子本人应该是一位似人似神又似动物的仙女,这些生物在古代都拥有桀骜不驯的自然之力,他们采集的葡萄很可能象征着自然的丰收。有鉴于此,这位背对观众的仙女不太可能是“人”。仙女右边的红披风女子被认为是果树女神——波莫纳,但这种解释未必令人满意。 《国王饮酒》雅各布·约丹斯,1638/1640年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藏 雅各布·约丹斯的《国王饮酒》描绘的奢华场景源自“三王节”(1月6日)的习俗,谁在国王的馅饼中找到豆子,谁就成为当晚的国王,并可以从在场的人中选择自己的王室成员。宴饮中,当晚戴着王冠的国王可以坐在节日桌后面,桌上放着昂贵的餐具、华夫饼、糕点以及酒类。 我们发现这位老人正是约丹斯的岳父,即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AdamvanNoort,1561/1562-1641年),他举杯凑向口前,此时大家大声宣布:“国王饮酒!”这位贪吃的国王右边有位宫廷乐师正在吹奏风笛,为这庄严的时刻带来了生气。旁边的管家伸长了手举起了酒杯和酒壶,左边的宫廷小丑则应景地举起了点燃的烟斗。其他来宾的喧闹场景表明他们已经吃饱喝足。 前景右边,一位母亲正在帮他哭闹的孩子清理身体。左边,一个吹牛的家伙举起了他的帽子在空中挥动,与此同时,狗也伴随着喧闹声跳了起来。前景左边的醉汉一边在呕吐,一边眼冒金星地抓住椅背,同时还弄翻了一整套酒具,搞得乒乓作响。 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这一极度欢愉的场景恰恰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朴素的新教徒对此的排斥。这一解读方式和早期的解读方式一样不尽如人意,早期人们认为这幅画歌颂了温暖的家庭同乐场景,以至于在饼干罐的盖子上也能看到类似的画面。 约丹斯画中的人物个个暴饮暴食,这种行为对身体并不好,但在画面顶端中央的漩涡状纹饰中却标注着看似矛盾的注释:“免费用餐,做客甚善”。正如同样是约丹斯的作品《萨蒂尔与农夫》,这幅画传递出的信息和我们所看到的场景存在矛盾。画中呈现的“幸运至此无须付账”的想法已有了过度放纵的意味。因此,约丹斯在画中展现的内容仍旧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